其实磨玻璃结节并不可怕,先来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近些年人们对健康检查的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因此在健康检查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了不少人的困扰,例如关于肺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的问题。
随着磨玻璃结节在健康检查中发现率不断增高,社会大众间甚至有一种说法——得了磨玻璃结节就离肺癌不远了。甚至有人说磨玻璃结节就是一种癌症,只是“惰性癌”而已。
事实真是这样吗?磨玻璃结节到底是什么?它与肺癌到底是什么关系?
结节是什么?
肺结节是一种影像学表现,是指肺部X线或CT图像上出现的结节状影像,是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或半透明、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
实性结节是指肺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阴影,在CT下呈现白色的影子,足以掩盖它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
亚实性结节即常说的“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下面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混杂性磨玻璃结节两种。
三点观察磨玻璃结节好坏
看大小:一般8毫米为警戒线
医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5毫米以内的磨玻璃结节相对安全,恶性概率较低。一般共识以8毫米作为警戒线。
那是不是结节在增大,就说明它在恶化?研究人员认为,一般需要增大2毫米以上,才能认为结节在增大变化。
2毫米以内的误差是合理存在的,比如一个病人今年查出4毫米,明年6毫米,其实不一定是磨玻璃结节在进展,这两个数字要有可比性,即CT扫描设置的厚度、剂量等均要一致,并放在同一屏幕上进行比较,否则可能只是换了医院或换了机器而致CT扫描条件不同或测量方法不同引起的误差。
一般建议首次查出肺结节后,在同家医院甚至同一台机器进行复查、随访。
至于是否需要手术,不能仅靠肺结节的大小来判断,需要多学科会诊尽可能明确诊断后,再进行必要的手术建议。
看密度:>-300hu,是浸润性肺癌的概率大
磨玻璃结节是肺内密度轻微增加,像一团云雾一样,在肺窗内透过这团云雾,仍隐约可见血管、支气管,就像通过磨砂玻璃观察。
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的区别,在于实性成分不同。
纯磨玻璃结节在CT上看不到任何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小于5%,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在CT上可见实性成分。
混杂性磨玻璃结节比纯磨玻璃结节少,但其结节实性成分越高,恶性概率更高。从CT上看,磨玻璃影越淡越好,越浓越不好,越浓,说明肿瘤组织成分越多。
有文献报道,实性结节恶性概率仅7%左右,磨玻璃结节整体恶性比例约34%,其中纯磨玻璃结节恶性率18%,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恶性比例64%左右。
磨玻璃结节的密度<-500hu,通常是安全的,原位癌或者不典型增生为主;在-500hu到-300hu之间的,可能有危险,以微浸润性肺癌或早期浸润性肺癌为主;>-300hu,是浸润性肺癌的概率比较大。
看生长速度:定期随访很重要
首次发现磨玻璃结节后,一定要随访,如果大小和密度在变化的,要提高警惕。
磨玻璃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判断,哪怕是以上两点标准,都不能只看单一指标。
若磨玻璃结节虽然变小但同时变浓了,那不一定是良性,又如果磨玻璃结节看上去很浓,但是这个浓度维持几年都没变,也不一定是恶性。
磨玻璃结节离肺癌有多远?
从磨玻璃结节发展为浸润性肺癌,往往是从早期的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再到微浸润癌,最后变成浸润性肺癌。
原位腺癌和不典型增生结节划分到癌前病变。
从磨玻璃结节到肺癌,这个过程通常是很慢的。有些患者的磨玻璃结节经过十多年甚至几十年都可能没有明显的发展。
我曾见到的一位70岁的大伯,右肺上叶发现一个直径达37毫米的团状纯磨玻璃影,但仔细对比3年多前的CT图像,直径仅增加了2毫米,平均下来1年仅增长了0.6毫米,进展非常缓慢。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往回推算,这个磨玻璃结节可能已经长了60多年,也就是说,这个患者不到20岁就已经有了这个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进展非常缓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懒癌”,大部分不需手术处理。
随着健康检查的普及,磨玻璃结节检出率越发升高,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越早发现,越早对结节作出应对,不至于出现拖延至恶化的情况。
在临床实际中,行CT检查肺结节中九成以上是良性的微小肺结节,或者倾向炎性的结节,真正形态上是早期肺癌的(包括不典型增生与原位腺癌)不足10%,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是可以安全随访的。
影像检查技术提高对磨玻璃结节的发现也有重要价值,目前普遍采用薄层高分辨CT,做CT扫描像切西瓜一样,切得越薄,里面的西瓜子越容易看得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读片、CT三维重建等各项技术也在应用,以前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现在都难逃“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