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到底该怎么随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单位体检或者社区体检的常规化,越来越多的朋友可能会接触到肺结节这件事。肺结节也成为了体检报告单上的常客,可能在大家的体检报告上经常会出现诸如“微小结节、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之类的字样。那么肺结节和肺癌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发现了肺结节到底该怎么办呢?
结节之所以在近些年成为报告单上的常客,并不单纯因为肺结节的发生率高了,而是随着我们体检设备,CT的分辨率的提高,加上AI读片技术的引入,越来越多的肺结节在高分辨率CT的火眼金睛下都纤毫毕现。
以往的体检,胸部通常只拍X片,一般可以发现1cm左右的肺部结节,而现在的高分辨率CT,通过薄层重建,可以发现1-2mm的结节,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肺结节越来越多。
1、肺结节与肺癌
那么肺结节是不是就是肺癌呢?事实上,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都表明,绝大多数门诊CT发现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肺部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其实肺内很多疾病都会形成结节,除了原发性的肺癌或者转移性的肺癌,良性的如炎症、结核、霉菌、亚段肺不张、出血等,甚至肿大的淋巴结都可以在CT上表现为一个肺结节。因此肺内的小结节性病灶,可能的诊断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说起肺结节和肺癌的关系,肯定绕不开磨玻璃病变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可能并不了解,所谓的磨玻璃结节,是指在CT影像上表现为在肺窗上密度轻度增加,略高于含气的肺泡腔的密度,形成类似磨玻璃状表现的结节。
由于早期的肺癌经常会表现为磨玻璃结节,很多人简单的将磨玻璃结节与肺癌划上等号,这样的说法呢其实是不准确的。磨玻璃结节只是一种影像上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病理诊断,早期肺癌可以呈磨玻璃结节的表现并不等同于磨玻璃结节就一定是早期的肺癌,感染性的病变或者一些良性病变有时也同样可以表现为磨玻璃结节。
2、肺结节该如何随访?
那么怎么才能通过CT影像判断一个结节的良恶性呢?通常良性或者恶性的结节,在CT影像上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例如毛刺征,胸膜牵拉或者支气管截断。但是很多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并不典型,单凭一次的CT影像就判断一个小结节的性质的准确率并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发现时可能只有5mm不到的小结节,一次CT检查能够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都需要一个随访的过程,通过时隔一定时间的CT影像的动态变化来判断结节的性质以及调整随访的策略。
我国2022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指南中推荐,对经筛查发现的肺部结节应根据结节的位置、尺寸和密度特征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位于气道的病变或影像学高度疑似肺癌的情况,应采取临床干预;
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无钙化),推荐下年度高分辨率胸部CT检查;
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推荐3个月后高分辨率胸部CT 复查;
对于新发、无法排除非肿瘤的结节,推荐先进行抗炎治疗后复查胸部CT;之后具体随访间隔,应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一般大于8毫米的结节则应按3个月、9个月、24个月的时间段进行复查,如果两年内结节无变化,则良性可能性大,之后可每隔一年或每隔两年复查。两年内无变化仍只能说明结节良性可能性大,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因为有些原位癌能蛰伏多年不发展,之后在某些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发展。
在判断一个肺结节性质的时候,我们需要结合它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大小,密度,形态的变化,有没有出现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有没有实质性成分,变化的速度是否符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发展规律,来判断一个结节的危险程度以及是否到了立刻需要外科医生手术介入的程度。
3、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PET-CT其实是“PET + CT”。除了包括CT所显示的病灶形态外,PET能显示病灶的代谢水平。就肿瘤而言,肿瘤细胞生长活跃,代谢水平比正常细胞高,这时PET-CT测量出的SUV值就会升高。换言之,SUV值越高,代表越可能是癌症。因此,PET-CT在判断肺部小结节的良恶性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
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炎症细胞的代谢也会非常活跃,这时SUV值也会升高,但这种炎症属于良性病变(可以用药治愈)。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多数是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或者早期肺腺癌,但是它们的细胞代谢水平都比较低,即SUV值也不高。因此,PET-CT对判断肺部磨玻璃样结节的良恶性帮助不大。
在临床工作中,不能仅简单地凭这些数值就判断良恶性——实际上肺部小结节,尤其是磨玻璃样结节,CT较PET对诊断的贡献更大。
以上文章仅供参考,科普作用,不可作为医疗决策依据,健康问题请前往医院科学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