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磨玻璃结节”困扰着不少人群。有研究证实95%在体检中发现的肺癌,在影像检查报告中均表现为“磨玻璃结节”。此外“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越来越多见于传统肺癌的“低危人群”。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应对“磨玻璃结节”,和陈海泉教授领衔的团队针对“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开展了大量研究。
什么是“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是体检报告中的常见名词。“磨玻璃结节”在医学影像(主要是胸部CT)上呈现与周边肺组织密度不一样的结构——密度增高、但仍能看清楚其中的血管纹理。
“磨玻璃结节”通常出现在肺部,样子长得很像“磨玻璃”。它的本质可能是炎症、出血、癌前病变、肺癌等。临床上称恶性的“磨玻璃结节”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按照透明度不同可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型磨玻璃结节。
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此类肺癌病灶呈现在医学影像上比较均匀;
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此类肺癌病灶在医学影像学上表现为“透明度不均”,部分不透明。
根据手术患者的生存统计,这两类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分别达到100%和98.1%,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重新定义"磨玻璃结节型"肺癌
陈海泉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针对736例手术切除后磨玻璃结节型肺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磨玻璃结节型肺腺癌患者预后良好,5年总体生存率达98.99%,明显高于整个肺腺癌人群的总体生存率。
该项研究于2018年8月发表于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ofThoracicSurgery,STS)的官方杂志胸外科年鉴(AnnalsofThoracicSurgery)。陈海泉教授团队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另一项纳入911例肺腺癌患者的研究。
进一步分析了影像学表现为“混合型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与实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数据进行对比。在纳入研究的肺腺癌术后病例中,有329例CT影像上表现为“混合型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患者,随访数据显示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8.13%;相较于研究中其他实性肺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80.27%,两者差异接近18%。研究结果证实了陈海泉教授团队最初的设想,即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是不同于实性肺癌的一类特殊的临床亚型。
这一研究结果是对混合型磨玻璃肺癌的重新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对这类肺癌患者提供合理的诊治。该项研究发表于国际肺癌研究联盟(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tudyofLungCancer)的官方杂志胸部肿瘤期刊(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该杂志是全世界肺癌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之一,最新的肺癌临床及病理分期均通过该杂志向全球发布。
“磨玻璃结节”并非都要手术
外科手术是治疗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主要手段。不过对于初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陈海泉教授团队推荐随访4~6个月,以降低良性患者的手术比例,避免过度治疗。良性的磨玻璃结节通常会在随访期间消失。因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在陈海泉教授团队外科手术切除的磨玻璃结节中,肺癌比例占93%。
“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经常过度检查
国际指南推荐,肺癌患者手术前通常需进行常规的气管镜、PET/CT、骨扫描和脑磁共振检查。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检查手段在针对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治疗中没有获益。陈海泉教授表示,这也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与传统肺癌的重要区别。此研究有效精简了磨玻璃结节性肺癌患者的术前检查流程,减少侵入性检查带来的创伤,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