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前段时间我去做CT,查出肺里长了个磨玻璃结节,它是恶性的吗?会不会是肺癌啊?”
对于经常做健康体检的人来说,“磨玻璃结节”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但很多人谈到磨玻璃结节,仍不禁脸色一变、忧心忡忡,仿佛肺里有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然后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磨玻璃结节(GGO)是医学影像学上的术语,指的是肺结节的密度像“磨砂玻璃”一样,而且磨玻璃结节跟人一样,也有好坏之分,一般弥漫性生长的多为良性病变,局灶性生长的容易癌变。因此大家不必“谈磨色变”。查出GGO并不可怕,但若对其认知不充分,轻易走入以下几大误区,就比较可怕了。
误区1、磨玻璃结节=肺癌
不一定。炎症和早期肺癌都可在CT片中见到GGO病灶。一般来说,持续存在的GGO往往预示着恶性病变,但是少数良性病灶也可能持续存在,比如肺内淋巴结,瘢痕组织等。
而且通过影像学诊断可以发现,大部分GGO是由肺部炎症性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肺原位腺癌、肺微浸润腺癌、肺泡水肿等引起的,属于良性病变,这部分GGO通常生长缓慢,治愈率也很高。
误区2、CT或PET-CT可明确GGO良恶性
PET-CT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肺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准确率在80%~90%;但是对肺小结节尤其是纯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较低。另需注意的是,某些炎症或者增生性病灶,也会出现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鉴别。
CT是目前肺结节诊断的主要手段。通过CT,我们可以了解结节的大小、密度、生长部位、是否有血管穿行等等临床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肺结节诊断意义重大。
然而,仅凭这些还不够全面,为了患者的安全起见,临床往往都会对初次发现的结节进行随访。通过随访比较,了解这个病灶是否有变化,比如,是否变大了,是否变得更加“张牙舞爪”了,待医生关注到这些信号时,就会下治疗决策。
然而,咱们的医生认为这样评估还不够,因为还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些恶性结节在CT上一直表现的很“乖巧”,通过“面相”根本看不透它。
2、有些恶性结节随访也不增大,但是悄悄转移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3、还有些结节,等到医生看到它变大了,变得“张牙舞爪”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么早了,错过了完全治愈的机会了。
因此,临床专家们建议,评估肺结节,不仅要认真仔细看结节在CT上的形态,即给肺结节“相面”,还要进行七种肺癌相关抗体检测,对肺结节进行“读心”。七种肺癌相关抗体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通过“免疫之眼”,来看清肺结节的生长活跃度和侵袭转移能力,了解结节恶变的根本原因。
七种肺癌相关抗体作为肺结节的“读心术”,通过2ml静脉血的采集,精准找到生长活跃度高、恶性程度高的结节,了解结节的侵袭性,帮助实现结节的精准评估。
误区3、通过抗炎治疗可以消除GGO
不一定,具体需取决于GGO的性质和情况。
通常情况下,结节小于5mm且没有临床伴随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做好随访复查。必要时可给予抗感染治疗2周后再进行复查。在此期间若GGO消失,则说明是炎症改变;如果GGO没有消失,则需要动态随访GGO的变化情况。如果GGO直径在6-8mm之间或大于8mm,并伴有短毛刺、分叶状、胸膜牵拉征、胸膜凹陷征等改变,要警惕早期肺癌的可能。
误区4、发现GGO,手术治疗是最佳方式
GGO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来综合判定。对于老年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GGO患者,如果他们的预期寿命短于GGO的进展时间,建议随访即可。对于年轻的GGO患者,推荐在不需切除过多肺组织的时候选择合适时间点进行手术。
如果高度怀疑是浸润性肺腺癌的GGO,或是随访过程中结节直径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段积极治疗。
根据疾病自然史研究表明,约20%的纯GGO和40%的部分实性结节将在随访期间进展。一些GGO进展迅速,而另一些GGO可以保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以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为原则。除此之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决定GGO型肺癌手术时机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存在GGO而患上焦虑症,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这种患者择期手术或许是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误区5、多发性GGO要将病灶都切掉
不,如果是多发性GGO,需要视具体病灶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GGO的手术切除以主病灶优先,同时兼顾次要病灶,若是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良性GGO结节则无需切除。手术方案的选择应基于MDT会诊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评估患者的肿瘤直径、位置、影像学表现、心肺功能等综合情况来看;若是同侧的多发性GGO应尽量通过单次手术进行切除。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因素,GGO的发生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日常生活中,大家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放松心情,即使体检中发现GGO,也无需谈磨色变,以科学正确的态度理性对待它,做好积极筛查,配合医生做好随访和诊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