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一到冬天就容易畏寒肢冷,捧着热水袋,怎么焐都捂不热,还腰膝酸软、容易感冒、没力气、夜尿多、胃口也不好…其实,这多数属于阳虚体质。
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根据《2020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从性质来看,阳虚证达9%。那么阳虚人群有什么特征,又该如何滋养呢?
什么是阳虚体质?
阳虚指体内阳气不足,古人把阳气比作自然界中的太阳,天地运行,万物生长都需要它。阳气就像身体中的小太阳,温暖身体需要它,发挥脏腑的功能需要它,生长发育需要它,抵御外邪也需要它。
而阳虚体质主要是因为先天的禀赋不足以及后天失养所致。如果自己的父母阳气不足,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而母亲在怀孕后,或者分娩时,出现了阳气虚弱的情况,也可能导致阳虚体质的形成。而后天主要指饮食营养、运动锻炼、生活起居、精神情志、环境、疾病等造成的影响。如长期熬夜、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冬季穿衣要风度不要温度、经常吃冷饮或者寒性食物、纵欲过度等。而当下,后天的因素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四肢不温,畏寒怕冷
中医里有句话,叫“阳虚则外寒”。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若阳气不足,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就会出现发凉、怕冷等症状。
秋冬季节天气寒凉,阳虚的人更容易被寒邪侵体,而寒邪会凝滞血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问题。而女性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上来月经等原因又易导致气血亏虚,因而女性更容易出现肢冷畏寒,还可并发面色苍白、受凉易腹泻、痛经等症。
2、食谷不化
这是指大便中时常夹带没有消化的食物。我们的脾胃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这是指需要把外界的事物,运化成好的气血,涵养身体,不好的的东西,让它们随着二便排出。
身体比较寒的人,没有能力把食物进行很好的转化,没有深度的加工、吸收、筛选食物的能力,这样好的东西吸收不了,直接排出去了;不好的东西排不出去,留在身体里,肚子越来越大。
3、精神不振
中医上讲「动则生阳」,动起来会有阳气产生。反过来说,阳气不足的人,往往也懒得动,就像冬天水会冻结成冰,阳气不足的人就好像水受了寒气一样,一部分慢慢结冰,流动会变慢。
因此阳气充足的人精力是充沛的,而且还能够迅速入睡,中医上把睡眠叫做潜阳,是说这时候阳气在休息。而阳气不足的人,不精醒着的时候容易没精神,而且睡着了还容易醒。
此外,需要注意,《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虚质是一种偏颇体质状态,容易受到寒、湿等阴邪的入侵,且涉及多个脏腑,从而导致全身功能低下,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调理,易导致多种慢性疾病。
阳虚调理,不可盲目进补
在冬季对症进补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但进补是需要持续维持的,进补其实就是调理身体的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调理身体都是需要时间的,最终的效果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看到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调理身体就是寒冰融化的过程。身体长期虚弱的情况下不宜进补药性过于猛烈的药。正常体质的人群更要注意选择抗衰老、强身健体的膳方,坚持注重冬季养生进补,既补充足够营养,又保护人体阳气。但要注意,滋补物品不宜过量,免得伤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损害健康。
1、补肾填精、宜为温补
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因此对于阳虚的人来说,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冬季调养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常以羊肉汤、牛肉汤、韭菜、虾仁、栗子、核桃仁、姜枣茶来温补肾阳;以海参、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
2、温补脾阳,健脾暖胃
阳虚之人多体寒,很多人饮食不节又爱贪凉,脾胃也就受损了,胃寒之人比比皆是。我们都知道脾是后天之本,脾是负责水谷精微的,脾不好身体的气血生化就会受到影响,脾虚则百病生。冬季可以经常吃一些怀山药、姜茶等驱寒健脾,温补脾胃的食物,除此之外,粳米、红薯、白扁豆、莲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3、肾合胶囊
肾合胶囊是一种药物组合,对肾气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肾精虚证有显著疗效。适用于有腰膝酸痛、阳萎、早泄、性欲减退、四肢发冷、尿清而长、大便溏稀、舌轻、毛薄、脉弱等症状的人群。肾合胶囊可用于辅助调理。肾合胶囊是北京市崇文中方中医院专家根据中医治本理念,联合研制的一种治疗肾阳虚证的医院专用制剂。所谓院内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配置使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其疗效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和患者的广泛欢迎,且多为重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