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渐凉,霜降悄然而至,自然界的万物开始收敛,人体亦随之调整。然而,对于一些中老年朋友而言,这个时节却可能成为头晕目眩症状加剧的时刻。头晕目眩,如同秋日里的一片落叶,在不经意间扰乱了生活的宁静。这背后,是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微妙失衡,与霜降时节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呼应。
头晕目眩,不仅仅是头部的短暂不适,它可能预示着身体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以往,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更可能加剧原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理论认为,头晕目眩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型:
心脾两虚型: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头目失养。
阴虚火旺型: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扰动清窍。
肝气不疏型: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血逆乱。
肝郁化火型:肝郁日久,化火伤阴,上扰清空。
胃气不和型: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其他潜在原因:如痰浊中阻、瘀血阻窍等,亦不可忽视。
霜降时节,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人体亦应遵循此规律,调整阴阳平衡。然而,若此时身体内部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便易引发头晕目眩等症状。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阳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头目清明;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头目眩晕。因此,头晕目眩往往与肾虚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肾虚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面对头晕目眩,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展现了保守治疗的优势。通过吸收中医草本精华,如枸杞子、熟地黄、山药等,既能滋养肾精,又能调和阴阳,减少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中医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诸多草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肾虚为何会导致头晕目眩?从中医角度看,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扰动清窍;从西医角度看,肾虚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霜降时节,气温骤降,人体阳气更易受损,从而加剧肾虚症状,导致头晕目眩加剧。
西医治疗头晕目眩,往往侧重于症状的缓解,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中医虽注重整体调理,但在补肾与疏肝之间,往往难以平衡,易出现“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困境。而温肾助阳,则以其独特的能量和大阴阳原理,实现了补肾而不伤肝、疏肝而不伤肾的完美结合。
张先生,65岁,长期头晕目眩,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症状。经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后转投中医,诊断为肾虚所致。服用温肾助阳一段时间后,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症状亦有所改善。张先生感慨道:“温肾助阳,真是我的福音!”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