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这一看似寻常的症状,实则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尤其在立冬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亦随之进入收藏阶段。此时,若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畅,便易引发头晕目眩之感。正如古语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后的身体,更需细心呵护,以防微杜渐。
头晕目眩,畏寒肢冷,不仅影响日常活动,更可能引发失眠异常。长期以往,将导致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甚至影响情绪稳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失眠还会削弱免疫力,使身体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形成恶性循环。畏寒肢冷,作为这一系列问题的伴随症状,更是身体阳气不足、气血两虚的直接体现。
头晕目眩伴发的失眠,其根源多样,大致可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气不疏型、肝郁化火型及胃气不和型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需辨证施治。例如,心脾两虚者,常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导致气血不足,头晕目眩;阴虚火旺者,则因阴液亏损,虚火内生,扰动心神,致夜不能寐。
立冬时节,寒气渐重,人体阳气内敛。中医理论认为,此时头晕目眩,多因阳气不足,无法温煦四肢百骸,导致畏寒肢冷。同时,阳气不足也会影响气血运行,使脑部供血不足,加剧头晕目眩。因此,立冬后的调养,应注重温阳散寒,调和气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通于脑。肾精亏损,不仅会导致头晕目眩,还会影响记忆力、听力及性功能等。畏寒肢冷,更是肾阳虚衰的直接表现。肾阳不足,无法温煦全身,故见畏寒;阳气不达四末,则肢冷。因此,治疗头晕目眩,需从补肾益精入手,以恢复肾的生理功能。
面对头晕目眩、畏寒肢冷等症状,中药保守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众多患者的首选。作为中医草本精华的集大成者,通过滋养肾精、调和肾气,从根本上解决头晕目眩的问题。其配方精妙,既避免了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又兼顾了身体的整体平衡,实现了标本兼治。
从中医角度看,肾主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易生痰湿,蒙蔽清窍,导致头晕目眩。同时,肾阳虚衰,无法温煦全身,故见畏寒肢冷。因此,治疗头晕目眩,必须重视补肾阳、调水液,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西医注重症状治疗,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调理。传统中医在治疗头晕目眩时,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亦存在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等难题。则运用中医的能量和大阴阳原理,实现了补肾而不伤肝、泻肝而不伤肾的完美结合。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更降低了治疗风险。
张大爷,年近七旬,长期受头晕目眩、畏寒肢冷困扰。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未见根本好转。后转投中医,服用数月,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大为改善。张大爷的亲身经历,正是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生动写照。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