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立冬,寒风渐起,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悄然转换。人体亦随之调整,以适应季节的更迭。然而,有些人却在这一时期遭遇头晕目眩的困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伴随着神疲乏力的症状,让人倍感不适。这背后,既有季节变换对身体节律的影响,也隐藏着身体内部机能的微妙失衡。
头晕目眩,实则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它可能源于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原因。立冬时节,肾气开始封藏,若此时肾气不足,或受外界寒邪侵袭,便易引发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症状。
头晕目眩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摔倒等意外,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构成威胁。长期头晕,伴随着神疲乏力,更可能导致心情低落、记忆力减退,甚至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将头晕目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气不疏型、肝郁化火型、胃气不和型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需辨证施治。例如,心脾两虚者,常因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头晕目眩伴神疲乏力;阴虚火旺者,则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扰动清窍,引发头晕。
立冬时节,中医强调“冬藏”,即顺应自然规律,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此时,若肾气不足,无法有效封藏,便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症状。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提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易生疾病。
头晕目眩与肾的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通于脑。肾气不足,则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导致头晕目眩。同时,肾主水,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易生痰湿,痰湿上蒙清窍,亦会引发头晕。
面对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的症状,中药保守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青睐。中药通过调整身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作为中药制剂的代表,其组方精妙,融合了中医草本精华,旨在充盈肾气,焕发肾精,从而改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的症状。
肾出问题为何会引发头晕目眩?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则全身机能下降,包括脑部的供血供氧能力。同时,肾与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肾气不足易导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进一步加重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的症状。立冬时节,肾气封藏不利,更易引发此类问题。
西医治疗头晕目眩,往往侧重于症状的缓解,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中医虽强调整体调理,但在补肾的同时,易伤及其他脏腑,如补肾易伤肝,泻肝易伤肾。则巧妙运用中医的能量和大阴阳原理,实现了补肾而不伤肝,泻肝而不伤肾的平衡,为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案例分享:张先生,65岁,立冬后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的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西医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后转投中医,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焕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