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分的柔和日光下,我们聊聊一个让不少中老年朋友心头紧锁的话题——高血压。高血压,这个看似无声却潜藏危机的“隐形杀手”,其实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水压失衡”大戏。想象一下,家里的水管系统,若水压过高,管道容易受损;同理,血压过高,血管这条“生命之河”也会面临考验。

高血压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减弱;饮食习惯偏咸,盐分摄入过多;长期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这些都像是一块块石头,悄悄堆积在血压的“河床”上,让“河水”不得不高涨。
高血压若不加控制,就好比河堤长期承受超压,迟早会决堤。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眼底病变……这些并发症如同洪水泛滥后的满目疮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中医看高血压,讲究辨证施治。心脾两虚型,气血亏虚难以推动血液运行;痰浊中阻型,痰湿阻滞血脉;肾精不足型,肾水不济心火……还有更多潜在原因,如同自然界中的多样地貌,需细细探查。
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交汇,高血压多定位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黄帝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的眩晕,与肝阳上亢息息相关。而中医文献中,对高血压的论述,多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肾,乃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肾精不足,肾阴亏虚,无法滋养肝木,肝阳上亢,血压随之升高。中药之妙,在于调和阴阳,滋养肾精,如用枸杞子、杜仲等,既补肾又不伤肝,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让身体自然吸收草本精华。
肾一旦出问题,高血压如影随形,生活品质大打折扣。夜尿频繁,小便清长(注:小便清长,即尿量增多,尿液清澈),便是肾气不足的表现之一。这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剧高血压。
西医重在控制症状,中医则追求治本。传统中医面临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难题,而北京中方中医院另辟蹊径,运用能量与大阴阳原理,调和脏腑,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高血压自然得以缓解。
说起赵伯伯,他可是社区里的“高血压明星”。多年前,他被高血压困扰,小便清长,夜不能寐。西医药物虽能暂时降压,但副作用明显。后来,他找到了北京中方中医院,经过中医的辨证施治,调整饮食,多吃芹菜、海带等有助于降压的食物,配合中药调理,血压逐渐稳定,小便也恢复了正常,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正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高血压朋友们,不妨从饮食入手,多吃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同时寻求专业中医的帮助,让身体这部“机器”重新找回和谐的节奏。记住,高血压虽恼人,但非不可战胜。中西医结合,科学调理,让健康之树常青。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