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分这个阴阳平衡的节气里,我们聊聊一个让不少中老年朋友心头一紧的话题——高血压,特别是当它伴随着畏寒肢冷的症状时,就像是身体这部精密机器的“调压系统”出了点小故障。想象一下,身体的血管如同城市的供水管网,血压就是那水流的压力,而畏寒肢冷就像是部分管道因为“寒流”影响,流通不畅。这背后,是多层次的身体机能失调在作祟。

高血压,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往往是身体长期代谢失衡、血管弹性减退、血液循环不畅的综合体现。心脏这个“泵”得更用力了,血管这个“管道”却承受不起,于是压力上升,就像城市供水在高峰期时,水管压力增大一样。而畏寒肢冷,则是身体末端循环不畅的信号,提示我们“调压系统”需要调整了。
长期高血压,就像是让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仅加速血管老化,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心梗等,就像水管长期承压,容易爆裂一样。畏寒肢冷则可能意味着血液循环不佳,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加重心脏负担。
从中医角度看,高血压可细分为心脾两虚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等。心脾两虚,如同机器动力不足;痰浊中阻,好比管道被淤泥堵塞;气血亏虚,则是能量供应不足;肾精不足,则是身体“根基”不稳。
中医文献中,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相关。肝阳上亢,如同春天里风大,吹得树枝摇曳不定;肾阴不足,则是地下水减少,无法滋养地面。这反映了身体阴阳失衡的状态,影响血压的稳定。
肾,作为身体的“能量库”,其功能衰退直接影响血压调节。中药通过滋养肾精、平肝潜阳,如用枸杞、杜仲等,温和地调整身体机能,减少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就像给身体这部机器加上润滑油,让“调压系统”更加顺畅。
肾精不足,就像水库蓄水不足,无法有效调节水流。在中医看来,肾与心、肝、脾等脏腑相互关联,肾出问题,会波及全身,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压异常。畏寒肢冷,正是这一连锁反应的表现之一,影响着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西医重在控制症状,而中医则追求根本调理。传统中医虽在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问题上存在局限,但北京中方中医院运用能量和大阴阳原理,通过整体调理,实现了对高血压及畏寒肢冷症状的有效管理,展现了中医的智慧与创新。
以赵阿姨为例,她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伴有畏寒肢冷。在北京中方中医院,经过中医专家的辨证施治,采用中药调理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逐渐稳定,畏寒肢冷的症状也明显缓解。赵阿姨感慨:“中医真是神奇,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中西医结合,既控制症状,又调理根本。在春分这个平衡的时节,让我们更加重视身体的“调压系统”,用中医的智慧,为健康护航。畏寒肢冷不再是难题,高血压也能得到有效管理,让生活更加美好。
老中医在线预约咨询 电话:010-87876186